| 高校学科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台州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研究生工作部)

乔旭 | 高校学科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作者:转载 时间:2020-09-08 点击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学科建设在高校内涵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等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和评价要素。正在酝酿的“一流学科监测指标体系”,也从强调科技产出转向对学科综合实力的注重,通过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气度。这些指导性文件都突出了学科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学科是一个综合体概念,是一个系统的范畴,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和活动形式,集知识的传递与创造功能为一体的特定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因此,学科建设需要系统性、一体化建设。从建设内涵来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都是学科建设的题中之意;从建设支撑来说,学科建设的一体化要落脚在学科团队的一体化建设上;从建设方向来说,学科内部建设体系要有效联结经济社会发展外部体系;从建设模式来说,要一体化进行资源配置和科学管理。

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简称南工大)大力推进学科一体化建设,制订出台了《创建一流学科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等引导政策,探索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学科一体化建设模式。



一、以内涵建设一体化为核心之义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的使命和职能。学科是大学机体的组成细胞,学科建设也是大学实现职能的必然抓手。只有各项工作协同推进,才能为学科发展“造血生肌”。

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没有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承,学科发展就会停滞甚至消亡。通过学科人才培养,学科知识才能实现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南工大坚持“登高望远”。针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特色打造、标志性成果指标体系等进行高起点、系统性谋划。坚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建设书院制“2011学院”,与中科院共建“英才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立地”,就是将专业蓝图和产业发展地图相对接,“靶向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坚持“扬长提质”。通过推进研究性教学,培育“大师+金课”等,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用学科发展红利反哺人才培养。

坚持科学研究关键地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对科技创新的系统性和贡献度要求越来越高。南工大坚持协同创新特色,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中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完善创新体系。一是深化机制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作为江苏省落实“科技创新改革30条”试点高校,南工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链“一条龙”建设,打造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0—1—N”的完整创新链;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双轨制”建设,以“高校+市场”运行机制为中枢,推动产业技术升值;开展知识产权“三权”改革,探索“先确权、后转化”的模式,将事后的奖励权转变为事先的收益权,形成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二是持续凝聚创新要素加强组织力。优化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配置,形成“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贡献”的创新体系。三是坚持面向国家社会提高贡献力。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增量,推动科研与产业发生“化合”反应,使技术转为商品,科研形成产业。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原始创新形成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以职务发明作价入股或创办学科型公司,技术所占股份的90%归发明人所有,此类科技产业化创新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固本强源、协同创新的同时,将高校其他职能纳入学科一体化内涵建设中,坚持思想建设的引领地位、社会服务的战略地位、国际合作交流的驱动地位、文化交流与创新的基础地位,充实和支撑各学科的发展,也赋予各项工作更精准的发展方向和更丰富的功能外延。


二、以学科团队一体化为落脚之点


   

   


学科建设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人”来落实,学科的系统性建设最终也必然落脚在科学高效的学科人才系统性组织上。

形成一体化引育机制。高校应围绕学科建设关键性指标谋划人才的学科归属和任务,布局人才群体结构。南工大注重以学科为中心,通过发挥院士、首席科学家的学术和人格魅力,以帅才聚才;依托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资源,以平台汇才;通过发挥学校学术成果的国际引领力,以影响揽才;创立海外人才缓冲基地、人才发展孵化基地等,以机制引才。这些措施使得各类人才涌流,创新活力迸发。

推进一体化建设机制。学科团队是有效实施学科组织行为的重要力量。南工大集聚不同层次和专长优秀人才,形成了“大师+团队”“教学+科研”“基础+应用”的一体化创新团队。打破院系壁垒,探索以团队为主体、以学科建设项目任务为目标的横向管理模式,形成矩形管理,释放一体化创新团队作为成果产出和改革创新策源点的无限活力。

完善一体化评价机制。完善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管理与薪酬机制;完善成果共享和团队成果认定机制;完善多元评价体系,重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不同岗位差异,用不同尺子度量不同人才;完善“基础目标+水平目标”的科学化考核机制,促进团队成员补短板、扬长项、显特色、共发展。


三、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发展之根


   

   


“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中指出,学科建设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这是对学科发展方向的价值判断。服务社会能力的卓越和专业学术的卓越,理应共同作为学科建设水平的评判标准,即“学术性与实践性兼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作为一所“工科控股”的省属高校,南工大始终把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作为学校办学方向,把论文写在车间里、装置上、产品中,把产学研一体化作为学科发展之根。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积极回应国家、地方的发展需求,将学校的创新链、培养链和社会的产业链、需求链相对接。南工大围绕地方产业链,提出一个学科面向一个行业、一个学院面向一个集团公司、一个课题组面向一个企业,形成行业、区域创新发展的引擎。推进探索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融合模式,鼓励教师成为行业龙头企业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科研骨干。

精准的社会服务必须依靠学科和社会紧密的融合发展。南工大聚焦三个融合,有效联结科技创新、人才输出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一是校地融合。和地方政府合作,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探索以共建共享模式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推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集聚。二是产教融合。探索新型办学模式,积极推动“新工科”改革,建设产业学院,打造新型教育共同体,将企业的产业资源、行业经验和经营管理等要素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三是产学融合。发挥化工学科优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化工行业转型升级活动,积极参与江苏化工大数据中心构建和化工行业集团化、专业化发展等工作,助力江苏化工高质量发展。


四、以科学管理和资源配置一体化为保障之基


   

   


根据一般系统理论,能否建立高效系统,不仅取决于要素的质量,更取决于要素的构成方式。当学校整体资源有限时,能否通过组织创新驱动学科发展就成为能否实现高水平学科目标的关键。实现资源配置的多方位一体化。南工大积极推进业财融合和预算管理,将和学科有关的各类建设经费,由分类划拨到各职能部门的二次分配模式,转变为直接打包划拨至学科的一体化模式,同时以“定额配置、有偿使用、绩效奖补”的管理办法为杠杆,撬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将经费规划使用权、人才引进评价权和学科发展路径选择权更多地交到学科团队手里,激发学科发展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将经费落实与工作任务相挂钩,通过对投入产出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测,实现对学科建设的过程控制。

实现科学管理的多层次一体化。科学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科建设的行政推动模式、学术内生模式和市场引领模式三者平衡。高校应致力于构建学校层面重在全局研判和整合布局、部门层面重在绩效管理和精准服务、学科层面重在理性规划和稳步实施的学科管理体系,将具体的规划管理职能下沉学科,通过“学者推动”促进学科成长。

总之,学科一体化建设包含多维度的内容,是系统思维在建设模式上的体现,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切入点,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作者简介:

乔旭,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教授



注:文章来源于《大学与学科》2020年第1期


版权所有©台州学院   邮编:318000   浙ICP备05014578号  地址:浙江省台州市市府大道1139号电话:0576-88661988  传真:0576-88661988  邮箱:webmaster@tzc.edu.cn

Baidu
map